第十七回 鹤鸣山学道 张天师归西(1/2)
作品:《太平道传奇》天地悠悠生正道,大佛威威镇三江。
万里巴川多富庶,八州饥民入蜀乡。
诗寄《蜀行记》说的是巴蜀之地自古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,俗称人间天府。城都古城三江合流,滚滚东去。峨嵋山、青城山、鹤鸣山山高景秀,气候宜人,是历代高人修道之佳境。也使川蜀成为华西道、佛两教发源传播之地。至今尚有“天府之国”的美称。
上回书说到“太平道”护法大师“铁笔书生”邢玉海,在黄河北岸收了渔哥、钓嫂为教徒,并在当地发展教众三百多名。这日辞了“钓嫂”夫妇,策马去幽燕处理教内事务,这且按下慢表。
此回书先表四川巴蜀的一件大事。且说汉顺帝时,有一道教宗师姓张名道陵,字辅汉,云游来到四川鹤鸣山。见此山雄壮秀丽,古木参天,猿攀熊踞,雕翔鹤鸣;山顶云浮雾隐,山下河澈水潺,如仙境一般。张名陵心中大悦,便在此建观修院,广招门徒。道观全用山中巨杉建造,规模宏大。取观名为“天师观”,观中一大殿,名“丘祖殿”殿内耸八巨柱,每柱大为两人合抱,殿中供着老子的神像。
张道陵将老子的《道德经》视为经典,(当时又名《老子五千文》)与《巫经》及《太平经》相参合,创立了“天师正”一道。尊老子为“教主”,自称“天师”后人称张天师,“天师正道”以符咒为主。用符咒、神水为民治病;以行气、导引、服食、房术等法授人长生之道。秉教义为:“降伏鬼魔,拯救世人”。凡入道者交纳五斗米,故又世称“五斗米道”。“五斗米道”在川蜀之域迅速发展壮大。
“天师”张道陵常集教众之殿中,“传授符书,教演大黄”谓众弟子曰:“其书多有不秘,非其徒也,不得辄观。至于化金消玉,行符敕水,奇方妙术,万等千条。上云‘羽化飞天’,次称‘消灾灭祸’也”。至此巴蜀、秦川之地,从教者日盛,习术者遍及汉中,成为东汉时中华西南最大的道门会
东汉“光武中兴”,四川乃富饶之地,经济繁荣,人才辈出,政治稳定,文化传承。时称“府盈西南之货,朝多华岷之士”。然到了东汉末年,豪强势力日大,争田夺地,盘剥农奴,奴役百姓。将民脂民膏供豪门贵族奢侈。
有民谣为证:“豪门有客过逍遥,鲜车怒马,极尽奢华。孤儿遗子路边死,十户人家空九家”。
“天师”张道陵及儿子张衡利用“五斗米道”教义,以传播“均平”思想,号召民众。他向百姓传播:在苍天之下,人人平等,本无贫富。在当时天怒民怨的东汉未年,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。
这一日,张道陵正召集弟子及子侄在鹤轩讲经。忽感头裂之痛,忙行真气敛神镇心,呼张衡近前,耳语数句。张衡忙遣散众人,只留两位护法长老许镜、刘玄一起扶天师到禅房休息。张道陵自知命止,喘重气对儿子张衡道:“为父将乘鹤归西,吾走后你行教师之位,并速遣人告‘太平道’和龙王山邀请孟华、张角二位师叔入川,请其为汝主仪......”言未尽,一口气咽下,便鹤驾西去,魂赴蓬莱。享仙年123岁。
张衡大恸,经两位护法长老再三劝说,才慢慢止住悲声。张衡委托护法长老许镜、刘玄召集众位名望弟子商议后事。因“太平道”和“五斗米道”同源于“黄老道”。张道陵、孟华、张角系同门师兄弟。便遣长老刘玄速往巨鹿请张角三师叔,龙王山孟华二师叔,来鹤鸣山主持“天师”道场丧仪及商议教务。
刘玄长老不敢怠慢,别过张衡,带一随身弟子,前往巨鹿“太平观”和龙王山。一路快马加鞭,日行宵宿,一日黄昏来到“太平观“门首,吩咐门童向“大贤良师”禀报。此时张角正在鹤轩用缮,闻童子禀报,心中一惊,忙吩咐请长老大堂相见。刘玄长老进大殿见参拜“大贤良师”。
张角见刘玄身穿教服,惊道:“长老此来所为何事?为何人服孝?”刘长老悲切切地将“天师”仙逝备细告之。张角闻讯,心中凄然,含悲谓长老道:“道兄天师归仙,实乃咱道家巨星陨落,天下道教顿失一代宗师。悲哉!痛哉!”忙吩咐金玄招来兄弟张宝、张梁商议赴丧之事。张宝、张梁快步赶来。刘长老向前一一见礼,彼此问侯一番。“大贤良师”令银妙领刘长老去后堂用餐。
张角将张道陵天师登仙一事告之二位兄弟,接着便对张梁道:“三弟,吾本打算三天后前往幽州处理幽燕弟子内乱之事,看来已不能前往。二弟又刚豫州回观不曾息得。但事务紧迫,还得劳三弟代为兄去幽州一趟,与邢护法将内乱平了,并挑选一贤能之士主持幽州教务”。张梁忙躬身接言道:“教主吩咐,是小弟份之事,一定尽力办妥,请大哥放心前往巴蜀为师兄吊灵超亡”。张角点头。又转向张宝道:“二弟从豫州劳苦,刚回道观。就留在观内主持教务,联络八州”,张宝连连点首领命。
“大贤良师”又唤来金玄,令金玄速去“沁水山庄“请“追魂神剑”召大弟子马元义。马元义一到,张角就让其准备丧仪和行装,只等天亮就与马元义及书童金玄,一起赶往巴蜀。
一夜无话,第二天清早“太平观”人人早起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太平道传奇 最新章节第十七回 鹤鸣山学道 张天师归西,网址:https://www.254y.com/336/336579/29.html